目录

End of Pixel6

目录

我用了大概两年的 Pixel 6 手机,忽然在一个早上,屏幕开胶,直接漏出来了电路板。检查原因发现是因为电池鼓包,把屏幕给顶了起来。仔细想了一下,这个手机可能很早就已经鼓包了,只是没有把屏幕顶起来,我只感觉电池不耐用。

借着这个机会,我看了一下 Pixel 6 的结构,发现它和我之前接触到的大部分“三段式”结构的手机不同,它只有两段,也就是说,它是屏幕直接盖住了一个船壳,电池就直接在背板上放着。拆解的方式就是加热屏幕、把屏幕拿下来,这个时候就能直接看到电池了。和其他的手机相比,没有“中框”这个概念。

我觉得这其实是设计上的一个小问题。对于传统手机来说,电池鼓包可能只是导致电池不耐用,但对于 Pixel 来说,由于它特殊的结构,伴随着电池不断膨胀,它会把屏幕给顶出来。这时候我想起来之前了解过的一款华为手机,它的电池膨胀导致手机发生了弯折变形。不过相比之下,Pixel 的安全性更差,因为如果胶水分布不均匀,屏幕被顶起的瞬间可能直接导致屏幕损坏,而且如果你正在看手机,甚至有玻璃渣溅到脸上的风险。当然,屏幕直接破碎的概率不是特别大。

这一经历也引发了我对现代电子设备的一些反思。它们的内部做工与设计,或许并不如我们想象中那般精密与完善,普遍存在着一定的制造容差。厂商往往通过精心设计的外观,来引导用户忽略其内部可能存在的简陋或潜在问题。这一现象不仅限于手机,也可见于近来的国产鼠标等产品。对于大多数消费者而言,他们关注的焦点通常只在于能直接接触到的外壳部分,很少会去探究其内在究竟如何。

平心而论,我依然对Pixel手机怀有相当的好感。这主要得益于谷歌提供的长期系统支持,使其用户能够较早地体验到安卓的新特性。例如,屏幕上内容识别这一功能,我今年才在其它安卓机型上普遍见到,而谷歌早在数年前就已优化得相当完善。此外,谷歌在身份验证与密码管理等功能上的推送也通常领先于国内安卓定制系统。当然,这款手机的缺点也同样明显。其整体性能在今天看来已显疲弱,较低的屏幕刷新率在习惯了高刷新率屏幕后,会让人感到略有不适。

它依然是陪伴我许久的一部设备,承载了许多回忆。我使用它拍摄了大量照片,其成像质量在当时同价位手机中表现出众,且谷歌相册提供的自动图片校正、智能提醒及云端修图等功能,都极大地提升了用户体验。与某些功能繁杂但需要用户手动深度配置的国产手机系统相比,谷歌系统提供了一种更集成、更主动的智能服务。它无需过多授权与设置,便能在日常使用中适时地提供照片回顾、那年今日提醒等贴心功能,这种“无感”的智能化令人赞赏。

如果只使用谷歌服务生态、不安装国内软件,那么Pixel手机至今仍能提供相对流畅的体验,并未到完全不可用的地步。在Pixel设备上,某些国内App(如抖音、小红书)的信息流推荐内容也与国产安卓手机有所不同。我虽未进行严格的技术抓包分析,但直觉上认为,这些应用从谷歌原生系统中获取的用户设备信息与国内定制系统存在差异。

在这台Pixel 6损坏之后,我本计划将数据迁移出来便将其退役。但随后发现,通过谷歌相册同步和管理照片很方便,我现在的安卓主力机上也安装了谷歌相册。这台破损的Pixel 6依然会留在我身边,只是不再作为主力机使用了。

我曾考虑过更换一部更新的 Pixel 手机,但在国内使用它,意味着需要为其提供稳定且良好的网络环境,这构成了一定的使用门槛。如果之后还对数码产品抱有探索的兴趣,我很大可能会买自己的第二部 Pixel。